记忆
我的记忆力十分有限。
这两天看到淘票票上购买电影的记录,一点一点翻过去,有些看过的电影还稍微有点印象,至少记得某一画面,而有些电影,真的不敢相信是自己曾经购票观影过的。
没有了记忆,也就没有感受了。彼时彼刻,我一定是有感受的。即使是太烂了,浪费了我时间的感受也是当下最深切的体会。
写着写着,感觉自己没有了写长文的能力了。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。我的些许感慨,还真的只适合再进行缩句,在微博上碎碎念倒是更合适,也不需要作出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展示,也不需要论证观点的产生、发展,只要感慨,只要简短。
而如果是此时能够有朋友在身边交流,则又会是不一样的方向了。彼此打开购票记录,一一展示,诉说自己残存的记忆,如果遇到曾经都看过的电影,可以互相交流一些观点看法。如此下去,大概一个开怀畅聊的下午就这么过去了吧。
不过,又有多少人愿意进行这样的聊天呢。而如果我本身也无话可说,半天挤不出一句话,又有谁愿意和我进行这么一个交流呢。如此想着,我也开始质疑交流这些过去的意义。已经过去了,记忆都已经模糊了,还需要再去努力唤醒,然后以残缺的回忆来作出什么判断互相沟通交流吗?是否进行一次新的观影并且沟通更为合适?
网络平台那么发达,如果真有感触,为什么不直接在网络上发布并且和同好交流呢?
可悲,答案可能是,我没那么爱好,也没那么多想法。或我只是现在想着有一个人在身边陪伴,做一下我正在感慨的事情。对于电影本身,并不是我的关注点。
现在又有一个问题,我是否需要对某事作出即时感受的表达。
看完一部电影,看完一本小说,甚至只是部分内容,该不该花时间进行一个总结归纳。如果时间是无限的,那么这些事当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慢慢进行。但是时间有限,并且有那么多事情看起来好像并不值得再投入过多的思考。
等等,这是不是一种麻木?
一般来说,我们所面对的事物是不会有同样的,只是会些许雷同,但是为了提高效率,通常我们会有类型化的处理方式对待同类型的事物。这样做确实提高了效率,但是对于我这种人来说,也就慢慢变得越来越麻木了。当我越来越抽象出所面对事物的概念,就对具体越来越没有感知了。
吃,即为了活着。丝毫不重视味道、感觉。
衣,不起眼、遮身,最低的标准满足,好像也就可以了。
书,观看网文就是在消遣时间,不去研读问题,不去琢磨内容,不去了解更多的背景。故事发展,引人入胜,放下了其他杂念,好像目的也就到达了。
影,好,不虚此行。差,不值得,下次谨慎。
一切的判断都被抽象,具体的感知,越来越少了。
如此,活着的目的,最终导向何方?
昨天去看了《年会不能停》,今天去看了《海王2》。说实话,《海王2》看与不看,皆无所谓,只是那个时间段,恰好有了那么一个好歹还可以出去的理由,选择出门,则选择了他,如果没有他,则要么退而求其次,选择觉得可能更为差劲儿的电影,要么,不出门,待在房间里把这时间消耗,要么,另辟蹊径,找寻一定要出门的理由。
大概是一种疲惫期到了。一个月有余,周末一直在外晃荡。避免了无所事事,在宿舍发呆、内耗而消磨时间。不过长期出门,皆一人来往,所见所闻,也并无多处新意。当我用抽象概括这些经历,又会得出都差不多的结论,从而减少探索欲。不过,实际上各个有差别。每次经历都还是不同的。
而今两周,有些走不动了。确实需要歇息了。暂且是找到了新的节奏。即晚起,做一会儿事,午休,下午去发现的便宜影院看个电影,夜归,再看看晚上该做些什么。规划的倒是都很好,大部分时间是在娱乐,我很难再将精力投入到什么钻研当中。
《年会不能停》,剧本蛮不错,终于克制,没有像大多数电影喜剧电影那样,找些小品式的段子式的内容加入为笑而笑。喜剧的内核是悲剧。不管这样套用是否正确,但是我确实是看到了很多悲剧。庄科长这个角色带来很多笑点,但是他的经历,在与主角的对比下,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不仅血本无归,还差点丧命。说来奇怪,看电影过程中不会有一丝想到他的生活是有多么难,他是为了家庭生活的更好而去做这些许。但是,在电影里,做坏事,倒大霉,一切他的悲,只会是喜。
Magic的一切行为又何尝不是悲。不得不低头于企业的文化氛围。他想这样吗?但是为了家庭为了明天,又怎么有理由去judge他呢。
主角看似是在青云直上,一直交好运。但是,他这一切都基于一个错误的起点。也就是,真实的悲剧是,主角长期以来,一直维持一个低收入水平,并且属于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群体。没有他们这个事情,裁员的大刀还是会落下来,下岗,母亲老病,口袋空空,这些现实的无力,都是没有喜剧扭转乾坤时会一直存在的。
电影的结局是好的。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。不过,这都是喜剧。悲剧是,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走了下坡路,经济效益已然下降。而且时间是2019年。
我到底想要一个怎么样的生活?
我想要一个没有压力的生活。但是这好像是不可能的。不切实际。